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南明隆武朝廷为何灭亡 这都要从一只耳朵说起

南明王朝,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关于其第二位皇帝——明绍宗隆武皇帝。传说他或许有望复兴明朝,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君主无论头衔多盛大,仍然是受限的。无论道德有多高尚,思维有多清醒,如果没有相应的才干和政治手腕,没有善于顺势而为,那么逆转命运的机会就微乎其微。

一、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

南明王朝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两位皇帝,而更关键的是权力在政府内的平衡。这种“力量均衡前提下的集权”意味着无论是皇帝、地方武将、统领地方军事力量的武将、地方长官,还是中央的政务官员,都不能恣意妄为,他们必须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明朝才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隆武朝廷显然未能满足这些要求。尽管隆武皇帝怀揣抗清护国的伟大愿望,但隆武朝廷一年多的存在充满了腐败、混乱,不亚于弘光政权的覆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隆武朝廷的灭亡起初与一只耳朵有关,那只耳朵属于隆武朝廷户部尚书何楷。

二、为什么这位身份显赫的户部尚书丢失了一只耳朵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当时,郑芝龙和郑鸿逵两兄弟在面对隆武皇帝时扇风。尽管他们感到惬意和得意,但问题在于皇帝坐在他们面前,而大臣们扇风似乎有失礼。何楷也这样认为,于是他弹劾了郑兄弟,指责他们“无人臣礼”。隆武皇帝认为何楷敢于直言,便提拔他为左佥都御史。然而,这激怒了郑芝龙兄弟,他们多次找茬刁难何楷,最终迫使他放弃官职,返回家乡。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派遣部下的杨耿伪装成土匪袭击何楷,切去了他的一只耳朵。

三、隆武皇帝与实力派的郑芝龙和郑鸿逵的关系究竟如何

也许有人会说,隆武皇帝是郑芝龙支持的傀儡,但这一说法显然不准确。拥戴唐王的人不是郑芝龙,而是他的弟弟郑鸿逵。历史文献《思文大纪》记载:“弘光元年六月,靖虏伯郑鸿逵、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拟奉唐藩监国于闽省。” 郑芝龙直到唐藩入福建后才加入支持监国的行列。郑鸿逵当时是崇祯三年的武举人,被调任到天津巡抚郑宗周的中军官,后来又被都督孙应龙所属。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大胜荷兰殖民者的舰队,郑鸿逵借光成为锦衣卫千户,后来又通过武举考试获得士职,从此官运亨通。

崇祯十四年,郑鸿逵考中武进士,被任命为都指挥使,统领3000名士兵。崇祯十六年晋升为副总兵,手下有2000名士兵,崇祯十七年又增加了2000名士兵。弘光元年,他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兼水师挂镇海将军,封靖虏伯,镇守九江,手下的军队扩大到15000人。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当时仍是唐王的隆武帝。弘光政权垮台后,郑鸿逵带着他的军队逃到浙江,后来遇到了朱聿键,也就是唐王。随后,郑鸿逵带着朱聿键进入福建,与他的兄长商议拥戴唐王为新的监国。

唐藩的支持者不是郑芝龙,而是他的弟弟郑鸿逵。郑鸿逵的政治晋升和军事统帅地位表明,他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郑芝龙一直在后来加入支持监国的行列。这表明兄弟之间不能被视为一股势力,即使兄弟之间有不同的政治取向。

四、隆武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路振飞曾对隆武皇帝提出批评,他说:“隆武皇帝喜怒无常,变化多端,缺乏权衡之度。他与宰相腾蛟商讨事务,招募、辟召,即刻发出承制文书,腾蛟也独立下令寻找人才,任命监纪府佐,停止了每年的贡生选拔,而改为任命教职,这使得志向远大但急躁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应聘,不过早晨来,晚上就解雇。杨国栋被任命为部将,负责招募部下,授予军职并晋升为副总兵,仍然隶属于道标,这些举措都充分表明皇帝并不懂得管理事务。”

以上的描述揭示了一个问题,隆武皇帝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他心急求治,更喜欢即刻行动,而不是慎重思考。这种急于行事的行为使政府陷入混乱。

更有甚者,这位皇帝发号施令的方式常常轻率,缺乏慎重考虑。这是一个弱势皇帝,他试图摆脱郑氏兄弟的影响,因此带着“御营”离开福州,期望江西、广东和湖北的支持,但郑鸿逵并没有表现出激烈的反应。这再次表明,尽管有皇帝的名头,但他在郑氏兄弟面前无法掌握主动。

五、为什么南明王朝只存在了一年多

历史学家王夫之对隆武朝廷的评价适用于这个问题,只需稍作修改即可:皇帝“负气矫迫,喜怒轻发,号令屡更,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隆武皇帝有着复兴国家的雄心,但却没有相应的政治才能。政局混乱,各派势力以自身利益为重,清军一来,南明官员和士兵纷纷投降或逃亡,唯有少数英勇者,如年仅22岁的郑成功,继续抵抗。

南明王朝的命运最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政府的稳定性和国内外局势。虽然隆武皇帝怀揣复兴的愿望,但政府的腐败和混乱,以及清军的入侵,使南明王朝只能存续一年多。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谋和命运紧密相连,而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君主,还取决于政府的整体质量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明王朝是历史的一部分,它的兴衰教育着我们,在政治和权谋的世界中,各种因素都需要谨慎权衡,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