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同样是铁帽子王,恩封和功封区别在哪?三个方面带你了解透彻

我们对于清代的“铁帽子”大致有一个了解,所谓的铁帽子是指世袭罔替之意。但是对于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你可能需要听我细细道来。同样是铁帽子,它们之间也有微小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功封”和“恩封”上。

◑ 前言

在清初时期,开国诸王的爵位在承袭时,基本上都是不会降级的,举个例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代们所继承的爵位是和硕亲王。虽然名号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礼亲王变为简亲王、巽亲王、康亲王等,但是实际上开国诸王的子孙已经享受到了世袭罔替的待遇。只是当时的体制并没有完全确立“铁帽子王”的说法。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平反了睿亲王多尔衮,正式将开国诸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这才开始有了铁帽子王这个称谓。在开国诸王中,共有八个铁帽子王,按照次序是依次是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

在雍正时期,和硕怡亲王允祥去世后,雍正皇帝考虑到允祥的功绩,赐予了他极大的荣耀。不过遗憾的是,允祥并没有获得铁帽子王这一荣誉,只被说成“可世袭罔替”。

乾隆即位后,怡亲王的爵位正式被定为世袭罔替,因此怡亲王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九个铁帽子王,也是第一个恩封的铁帽子王。从乾隆到咸丰朝,近百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恩封铁帽子的情况。直到同光时期,才陆续出现了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三个被恩封的铁帽子王。这样一算,清代一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

那么你可能会好奇,功封铁帽子王和恩封铁帽子王有什么区别呢?让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

 镀金和纯金的区别

在大清朝的创业征程中,开国诸王们以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爵位。他们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关外和清朝初期的诸多战役中的绝对主宰。可以说,正是凭借着他们的鲁勇和军事智慧,大清才能够成功入关并统一中原。

可以说,开国诸王们是大清江山的奠基者。他们当中不乏有着皇帝资格的人物,比如代善王和多尔衮王等,他们在巅峰时期的权力几乎媲美皇帝。然而,由于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帝的局限,虽然现任皇帝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但他们却只能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事实上,亲王和郡王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无论皇帝是否重视,都应该享受最高的待遇。他们的子孙更是拥有世袭罔替的至高地位。

然而,恩封的铁帽子王们却不同。他们的晋升并非凭借战功,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大清社稷中并没有实际的话语权。恩封的本质其实源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和兄弟之情,与功封不同,恩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他们要么受到封赏,要么被遗忘。

从朝班位次上看,功封的铁帽子王们排在恩封的铁帽子王们之前(按例礼亲王排第一),当然这是在爵位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是铁帽子郡王的话,那么就要排在亲王之后。

◑ 政治及地位上的差异

在清朝早期,有一群名为开国亲王的王爷们拥有着极大的权势。他们是八旗旗主,每人领导一支旗帜,比如礼亲王领正红旗、睿亲王领正白旗、豫亲王领镶白旗、郑亲王领镶蓝旗等等(不同时期领导的旗帜可能有所变化)。

这些八旗旗主不仅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还有赋予他们对旗下军民生死的权力。甚至连皇帝也难以干涉旗内事务。八旗旗主早在天命时期已经形成,在后来的天聪、崇德年间虽然调整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限制他们的特权。

然而,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八旗旗主的权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康熙帝将所有皇子分封给了下五旗,这些被分封的皇子并非旗主,他们只是被分配了一些牛录,官方称他们为“八旗领主”。

简单来说,下五旗原本只设有一个总经理,而康熙帝后来将一部分权力分给了皇子们,让他们成为各部的经理,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八旗旗主的影响力深远而强大,尽管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尝试减少他们的实际权力,但最终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旗下的人们依然对旗主王爷怀有敬畏之心。

 待遇上也略显差异

在关外时期,诸王们早已分得了大量的庄园和土地。然而,一旦入关,诸王们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不仅凭借出色的军功获得了丰厚的奖励,而且他们所领有的庄园和土地还成倍增长,不论是关外、关内还是京师附近的田产,都堪称几万亩之地。

就以睿亲王家族为例,他们的庄园田产横跨数个省,总计占地三十多万亩。正是依靠着这些财产,睿亲王的后代一直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宣统年间。

相较之下,恩封铁帽子王的情况就略有不同。由于时代的差异,从康熙诸皇子开始分封时,关外和关内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皇室衍生的原因,一般皇子所分得的庄园和田产数量少得可怜,仅有几千亩,比不上开国诸王分得的一些残余。

说到怡亲王家族,他们的田产只有区区一万多亩,不及睿亲王家族的三十分之一。实际上,恩封铁帽子王除了享受到世袭罔替的政治待遇之外,在经济上基本上和普通的亲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