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多亏了这个外国人 留下乾隆的真实相貌 和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

这个外国人是朱塞佩·卡斯蒂留内。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这漫长的三百多年中,涌现了众多杰出的皇帝,其中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为最为著名。这三位皇帝不仅统治了广袤的中国领土,还积极参与对外战争和使节活动,展开与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文化和贸易交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些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商人、旅行家以及画家等人物纷至沓来,以各种身份和目的进入中国,见证了清朝的兴盛和变迁。

在这些西方人中,有一位既是传教士又是画家的独特人物,他在清朝宫廷中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为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绘制了众多精美的画作,其中以乾隆皇帝的肖像最为珍贵。他就是郎世宁,一位意大利异乡人。

郎世宁,本名朱塞佩·卡斯蒂留内(Giuseppe Castiglione),于1688年在意大利米兰出生。他从小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曾在当地著名画家卡洛科纳拉(Carlo Cornara)门下学习绘画和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郎世宁于1707年加入了天主教耶稣会成为修士,并在1714年被派遣到中国传教。在葡萄牙里斯本和科英布拉的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为未来在中国传教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1715年,郎世宁来到了澳门,取了一个汉名“郎世宁”,并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然而,由于当时清朝对天主教持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郎世宁并未能获得理想的传教机会。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努力寻找进入北京宫廷的机会,以向皇帝展示自己的绘画才华。

郎世宁的坚持最终取得了回报,他终于得以进入北京宫廷。这个时候,正值康熙帝晚年,他是一位开明而博学的君主,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康熙曾多次邀请西方传教士前来宫廷,向他们请教各种知识,并让他们制作各种西洋奇器。郎世宁正是在这个时候引起了康熙帝的关注。

康熙帝召见了郎世宁,询问了他的来历和目的。郎世宁毫不掩饰地告诉康熙帝,他是一位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画家。康熙帝对他的传教身份不感兴趣,但却对他的画家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康熙帝让郎世宁为他画一幅画,以展现他的绘画水平。

在这个时候,郎世宁展现出了他的西方绘画技法。他用精细的线条描绘康熙帝的轮廓,巧妙地运用明暗的色彩表现康熙帝的立体感。他在细节上的处理更是精湛,生动地呈现了康熙帝的皮肤、眼睛、胡须等。

郎世宁的画作却并未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反而引起了康熙帝的失望。原因在于,康熙帝对于肖像画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他更喜欢中国传统的写真技法,认为肖像画应该表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气质,而不仅仅是形似。康熙帝认为郎世宁画出来的自己过于写实,缺乏皇家风范和气度。这一点让郎世宁倍感失望,他原本希望通过画作表达对康熙帝的敬意和尊重,却未能如愿。

郎世宁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决定继续在中国的传教生涯,并且更加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他深知要在中国宫廷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学习并尊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郎世宁投身于中国画的学习,他向多位中国画家请教,努力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功和技法。这一过程既是一场艰难的实践,也是对西方和中国艺术融合的一次尝试。

郎世宁的学习之路并不平坦。他面临着语言、文化的障碍,更要应对中国画家和官员的排斥和嫉妒。甚至曾因为被指控为教会的间谍而被监禁,或因画作不合皇帝的心意而受罚。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郎世宁的信念和理想。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创新,最终赢得了皇帝和百姓的认可和赞赏。

在清朝的宫廷中,郎世宁度过了五十多年的时光,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这期间,他为三代皇帝创作了众多画作,其中以乾隆皇帝的肖像最为卓越。

1757年,郎世宁创作了一组大型历史画《平定准噶尔图》, 乾隆皇帝对这幅画非常喜爱,郎世宁也因此备受赞赏。

郎世宁不仅为乾隆皇帝画肖像,还绘制了乾隆皇帝的家人、宠物、宫殿、花园、狩猎等各种场景和主题。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乾隆皇帝的一生,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

1766年7月17日,郎世宁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他被葬于滕公栅栏,乾隆皇帝亲自为他题写了墓志铭,以表达对这位异国艺术家的深切敬意。

郎世宁的一生是一段在异国他乡追求艺术梦想的传奇经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成功地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画风。他的作品不仅为清朝宫廷增光添彩,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郎世宁的艺术传承与融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不同时空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