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汉朝大将李陵投降匈奴,究竟是形势所逼?还是对汉王心灰意冷?

李陵,是汉朝李广的孙子,当时是被汉武帝派遣到酒泉,掌管5000步兵,防备匈奴。

只是,上面有着号称“飞将军”的祖父,李陵又岂会甘心任职在大后方。

于是,匈奴来袭,李广出兵,李陵也自请带着5000步兵前往,而结果就是,李陵被匈奴首领围困山谷,成为囚笼困兽。

不得已,李陵当场投降,5000步兵也只剩400人逃回。

汉武帝听闻大怒,不但将为其说情的司马迁施以宫刑,还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作为汉朝时一位悲剧英雄,其荣辱功过似乎已经盖棺论定。今天却想再探其投降匈奴原因。李陵,是汉朝李广的孙子。李家世代为将,却又都似乎运命多蹇,不是这个短命,就是那个受到排挤,始终不见兴旺发达。

李陵之祖父李广,骁勇善战,军功累累。然而就是这个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将军,也曾有过被敌人生擒活捉的屈辱。武帝元兴六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讨伐匈奴,因众寡悬殊,被匈奴军俘虏。后来虽然伺机脱逃,但因损失部下太多,本人也曾被俘虏,被汉王朝判决斩首。

然而就是这个威势赫赫的杀敌将军,也终生郁悒不得志,"白首觅封侯”,官位从没超过九卿。留下了千古绝唱,也留下了千秋遗憾。

李广爱兵如子,深得民心,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由于卫青好大喜功,排除异己,结果使李广没有得到和单于对敌的机会。同时祸不单行,李广在遵从命令,迂回作战时迷路,误了军期,按律当斩,李广为不使手下将校受到株连,承揽罪名,畏罪自杀。

李陵完成任务后撤退,不幸在归途中与单于主力遭遇。单于用,8万士兵围困,李陵军伤亡惨重,箭也射光了,但他们也杀伤了匈奴一万多人。他们浴血奋战8天,突出重围。但在距离根据地仅一百多里的地方,李陵军又被匈奴截断了归路。

表现在:(1)李广善于以少胜多,李陵也好出风头,两人都是个人英雄主义。都不懂“藏锋”。(2)李广不钻不拍,只管在疆场效命;李陵一味拼打,缺乏心计,最终自食其果。(3)李广受卫青压制,李陵也是为贰师李广利作嫁衣,汉王朝丢卒保车之险恶心思,可显端倪。(4)李广损兵折将,畏罪自杀;李陵战况无奈,无粮无矢,兵卒几乎损失殆尽,投降。死的降的都不太光彩。

一,李陵深谙为兵之道,他带兵突出重围,已属强驽之末势;而匈奴兵占尽地主之利,天时,地利、人和,坐收渔利,轻而易举。李陵爱兵如子,为保存兵卒性命,他孤注一掷,选择投降。

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粮无矢,凭何以战?军心已涣散瓦解,再战无异于以馁羊投饿虎,拿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再者,偏师深入,又无援兵,早属兵家大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战机一触即发,要求速战速决,李陵插翅难飞,与其束手待毙,让人家瓮中捉鳖,何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曲求直。

因此说李陵投降是迫不得已,情势使然。二,当时匈奴屡下骚扰,兵精马悍,且匈奴兵狡诈诡谲,使汉朝损失惨重,投降匈奴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不得不一度采取变形变相的妥协--和亲政策,以求苟安。

李广、李陵兵败于匈奴固无论矣,汉朝大将投降匈奴的俯拾皆是:赵信将军以匈奴的相国投降汉朝的功勋,受封为翕侯。

武帝即位十七年,任前将军和单于交战,兵败投降匈奴因俘虏了楼兰王而被封为浞野侯的赵破奴将军,在与匈奴左贤王作战时,以悬殊的兵力2万对8万敌军,而被活捉,全军覆没,在匈奴羁留十年后逃亡回汉朝;在李陵之后深受汉朝器重的贰师李广利,因全家被灭族,而倒戈匈奴,与汉朝作对。

1.汉王朝“裙带风"盛行。卫青一生显贵,没有遭到横祸的原因是,一来由于自己的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宠幸,二是与平阳公主结婚成为不折不扣的皇亲国戚。其他将臣,不是被杀戮,就是被灭族,削夺封地,不得善终。

霍去病也承汉武帝恩泽,得掌“骠骑将军”之印,与大将军卫青(霍之舅父供享富贵。与之同时,李广、李陵郁悒不得志,充当了卫青、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的“吗前卒”。“天汉二年秋出征匈奴的直接动因是汉武帝想通过这场战事再提拔贰师李广利,为其增封。

军队战胜了,功劳属于最高统师,而下层将官根本不能得到名实相符的奖赏。赏罚不公,任人唯亲,是汉王朝一大弊端。如果对李家公正对待,赏罚到位,不少人不但可以保全性命,至少也不至于投降敌人,甚或会在感恩、良心,道义的驱使下,去效命疆场,为国尽忠,这是完全可能的。

后来犯下重罪,畏罪自杀,不能不给李陵心灵上留下影响。李陵的叔(伯)父李敢曾经抢夺了匈奴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被封为关内侯。后因怨恨大将军没有听从其父李广的请求,使李广因迷路自杀身亡,与卫青发生械斗,并将卫青打伤。

汉武帝也曾因李广运命不佳为由,命令卫青对李广多方压制,最后导致李广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延误军期”的“汉家”"军事法庭”上。

所有这些李陵心中有数,造成了他的投降偶然中的必然。四,如果不从其整体上看它的发展态势的话,单从用人上来看,汉朝可以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朝代。其最高统治者最擅长于“卸磨杀驴”,著名成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出自于此。

遍览二十四史,封建帝王和开国元勋(有功大将)的关系,始而互相依存,既而互相戒备,最终无情杀戮。天下初定,汉高祖便采取“铁血政策”,不择手段,先灭杀了彭越、韩信和莫布。就连“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韩安国,屡立战功,却终未被重用,以至于吐血而亡。

汉王朝延用前朝律例,对功臣严刑峻法,使人人胆寒。其中,李广违军期按律当斩,后用钱粮赎为平民;贰师李广利功高盖世,其家族也未逃脱灭门之祸,直接造成了李广利的投降。因俘虏了楼兰王被封侯的赵破奴将军,最终也因巫蛊之祸被灭族。

许多功臣大将,不是被灭族,就是畏罪自杀。而且,在汉王朝,天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臣子们的荣辱。尤其是汉武帝,好大喜功,常常自以为是,喜怒哀乐没有常谱。其意愿容不得臣下违背和抵牾。

他曾以“诬罔”罪腰斩了乐通侯栾大,以“腹诽罪”诛杀了大臣颜异。又如李广利当初伐大宛时,攻郁城而不下,只好退至敦煌,上书乞求班师还。

汉武帝大怒,便派遣使者诏谕玉门关,有敢入者斩。发起怒来,即使对他所宠幸的人尚且毫不留情。当时邓光等公卿大臣建议罢兵,汉武帝竞然将邓光等人案办惩处。李陵曾十分感慨地对苏武说:"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臣子们往往人人自危,即使富贵了也是朝不保夕,昙花一现。另外,汉王朝穷兵黩武,征战不息,它需要千千万万殒身不恤的壮士,往往以军功论封赏。

许多将军,浴血奋战,效命疆场,回到朝廷,却不得不任人宰割,逐步被削夺封地,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同伴的被杀戮,被灭族,使他们也如惊弓之鸟。神经高度紧张,难免会出现反常举动。李陵投降可谓事出有因。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李陵委曲求全,曲线救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投降或陷身于匈奴后回归的不是缺乏先例。李广曾被俘,结果逃脱:浞野侯赵破奴也因全军覆没,被俘十年后回汉朝。苏武也在匈奴牧羊19载,最终才得返回。

正好表明李陵投降是出于无奈的,他投降后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自己的国家,惦记着囚于保宫的老母。

他一定能够把在奇耻大辱之下蓄积已久的宏志奋发出来,干一场无愧于自己国家的壮举来。因为他始终在以曹沫为榜样,寻机报效自己的国家。家人被杀后,李陵的宿志便无从实现了。使李陵不得奋发大志的重要原因,正是汉武帝对他的误解和过激。”

单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比汉武帝英明,最起码他不胡乱杀戮功臣。翕侯赵信投降后,也曾得到过重用。

如果不谈其投降性质,单从用人角度讲,匈奴王可谓深通“以华治华”的道理,比之汉武帝之怀瑾握瑜却不知珍惜好多了,禽择木而栖,友择善而从,李陵“好死不如赖活着”,也终于得其善终。

李陵好为难!当初情势危急,汉王朝用李陵来和匈奴作战,消弭祸端,却未给李陵任何防后措施甚至连救兵也不可期及,同时,“军队之失,按律当斩”,李陵战至最后,开初以5000弓箭手对敌8万,几乎损失殆尽;后来又遭伏击,兵卒已经所剩无几,李陵投降前,与他一起领军的还有校尉郭延年,两人最后关头总共领了十多名军士突围,被千余敌军围困。

郭延年也战死。李陵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不得已投降。战争统帅(朝廷有汉武帝,前线有贰师)对敌情估计不足,对“单于”掉以轻心,结果造成了李陵军事上的惨败,上峰决策失误,如今把罪过全加在李陵身上,窃以为老大不公。

譬如蒋介石“攘外先安内”的政策害得张学良成了"不抵抗将军”成为万夫所指,从这个角度讲李陵可谓冤枉。即便回到汉朝。

也还是免不了死罪,走其祖父李广畏罪自杀或被凌迟的老路。何况汉朝动不动族诛,连坐,李陵回来也没有好的结果。李陵不糊涂,李陵好“清醒”啊!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屈能伸还是丈夫,李陵九死一生,无可奈何选了投降。

综上,李陵投降为情势所逼,司马迁为李陵翻案也是事出有因。至于汉武帝,更不应该草率的杀戮掉李陵全家,也更不应对耿直进谏的司马迁施以宫刑。

只可惜这位在命运中挣扎的末路英雄,再也没有了归家的机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