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发现 > 正文

中国皇陵一半毁于盗墓,为何朱元璋明孝陵600年无人敢盗?

在中国历史中,其实当皇帝是最不好干的职业,干的好有人嫉妒你,干的不好老百姓骂你,干失败了不仅丢人,还会被永远挂在史书上成为负面教材。

更惨的是。

中国的皇帝无论生前多么牛,多么风光,死后也都往往没个好下场。有时候前脚刚下葬,后脚坟就被人给掘了。

细数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墓,几乎一半都被盗过。

比如,汉文帝的汉霸陵、西晋四帝的陵墓、南朝十九陵、唐朝的十九座皇陵、宋理宗的永睦陵、清朝的清东陵...

这些皇家陵墓,全都被盗墓贼挖掘破坏过。

而且手段十分粗暴,完全不会顾及陵墓主人的皇家身份,有时甚至会羞辱践踏这些一国之君。

像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不仅陵墓被疯狂盗掘,连尸体都被人给抬了出来,挂在荒郊野外的一棵树上,长达三天三夜。

之后又被砍掉头颅,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去掉皮肉,给制作成了一个“骷髅碗”,相当丧心病狂。

还有臭名昭著的“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事件”,军阀混战时期,土匪出身的军阀孙殿英为了巩固壮大自己的军队,以军事演习为由,对慈禧和乾隆所在清东陵进行了盗掘。

直接用炸药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入口给炸开,上千人的部队在里面挖了三天三夜,最终将这两座皇陵挖得干干净净,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

足足装了三十辆车。

更过分的是,孙殿英盗墓时,直接将慈禧的尸体丢在墓穴的西北角,后来被发现时,全身已经发霉长满了白毛,嘴角也有破损。

后来孙殿英的恶行遭到全国批评,但他却通过贿赂,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历史上像以上这种对皇家陵墓疯狂盗掘和践踏的事件,远不止这两起。

可以说,皇帝生前最大的敌人是“侵略者”,死后最大的敌人就是“盗墓贼”。

中国皇陵一半毁于盗墓!

在过去,盗墓贼是相当猖獗的,根本管不住,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就有10多万起,被盗古墓20多万座。

导致很多国宝流失海外,后来对这方面进行了严打,盗墓贼才大大减少。

不过,在盗墓贼猖狂的时候,却有一座著名的皇家陵墓600年来无人敢盗,这就是被称为“中国明清皇家第一陵”的明孝陵。

专家用磁场探测器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察和研究,发现朱元璋的墓室地宫庞大,面积达到了4000多平方米,而且里面完好无损,没有被任何人盗掘过。

这在中国帝皇陵墓的历史中是很少见的。

明孝陵的名气太大了,绝对算的上历史前十的皇陵,里面埋葬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妻子马皇后。

明代有一个亲王的墓室只有31平方米,但里面的发掘出的陪葬品就多达5300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多件,珠宝玉石34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50余件。

朱元璋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开国皇帝,不用想,就知道他陵墓中珍宝和陪葬品有多少了。

而且陵墓的位置,从建造之初,就没做任何隐秘工作,公诸于世,南京城内谁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

身份、地位、位置都知道,相当于直接明牌了,为什么600多年来都没人敢盗?

主要有三个原因,特殊防盗措施、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机缘。

首先不是没人不敢盗,而是不知道怎么盗。

其实,这600多年来,已经有太多盗墓贼光临过明孝陵了。根据考古调查,朱元璋陵墓的周围几乎快被挖完了。

整个山体表面60%的地方都被挖掘过,有很明显的盗墓痕迹。

但都没有找到朱元璋的陵墓的地宫入口。

为什么?

因为整个明孝陵的设计都是打破常规,一反常态的。

朱元璋对自己的“最终归宿”是异常注重的,在登基的第十三年后,他就开始研究规划自己的陵墓。

皇上选墓地往往都是越远越好,越隐蔽越好。

像清朝为了不让外人知道皇陵在哪,基本都把墓建在深山老林之中,比如埋葬乾隆和慈禧的清东陵就在离北京125公里之外的河北遵化县。

但朱元璋却出人意料地将墓地就定在了南京城墙边,最显眼、最热闹的紫金山脚下。

沿袭了唐宋时期“依山为陵”的老传统,然后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进行布局,前后动用了10万名军工,耗时了整整25年时间才完成。

朱元璋也真是敢想敢干,因为就在明孝陵建完第二年,他的挚爱马皇后就因病去世了。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在这25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事无巨细地调整陵墓的建造,而且还自创了一种方形的坟墓。

目的就是为了将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

甚至为了达到这种目标,朱元璋不顾反对,重新启用了从汉朝就废除的“活人陪葬制度。”

而且朱元璋的活人陪葬,非常夸张和残忍!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死后,为他陪葬的仅仅是妃子,就有四十多个。

几十人的陪葬,朱元璋还不满足,还找来了一些孩子进行陪葬,这些孩子被称为仙童,说是能够引领死人成仙。

而且为了不让这些陪葬的孩子,在死后尸体腐化,在他们体内灌满了水银,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这种活人陪葬的方式,不仅可以看出古代殉葬制度的残忍,还能看出朱元璋对自己陵墓有多么注重。

可以说,用心程度完全不亚于他对国家的治理。

他也确实做到了,朱元璋精心设计的明孝陵一经面世,就轰动全国,影响后面明清两代的所有皇家陵墓,纷纷进行仿造。

成为了“皇家陵墓”的最佳模版!

建造出一个中国历史上壮观的皇陵并不难,难得是建造出一个能抵挡盗墓贼的皇陵。

历盗墓贼和建墓者是在不断斗争的,但大多时候的胜利者都是前者。

历史上很多皇陵不管藏得多么隐秘,建的多么牢固,总能被盗墓贼找到漏洞和缺点。

盗墓贼为什么这么厉害?

和一个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三国的乱世枭雄——曹操。

可以说,他是盗墓贼的祖师爷,也是他将盗墓贼第一次组建成了一个体系。

有一部很出名的小说,叫做《盗墓笔记》很多人都看过,里面将很多盗墓贼都称为“摸金校尉”。

这个名称就是曹操创造的。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战争不断,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为了招兵买马,偷偷组建了一支“盗墓小分队”。

虽然见不得人,但整个团队非常正规,分工明确,曹操为他们提供了的“盗掘办公室”,还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前者是领导,后者是干活的。

加上放风的、挖土的,总共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

跟随着大部队南征北战,军队去打仗,他们去盗墓,走哪盗哪,哪座墓大,盗哪座。

这个盗墓小分队,就是曹操军队的重要补给站,养活了大半个军队。

其中,曹操盗过最大的一个墓,就是梁孝王刘武的墓。

刘武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和窦太后的亲儿子。

而且还立下不少战功,地位是相当高的。

刘武死的时候正处于“文景之治”,汉代最国富民丰的年代,所以他的墓建造的是十分豪华的。

比北京的“十三陵”还要大4倍,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可以想见刘武墓陪葬的丰厚程度。

据说,曹操靠盗刘武的墓,养活了军队整整三年。

后来袁绍准备讨伐曹操的时候,还专门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檄文。

以这件不齿之事为主,将曹操狠狠臭骂了一顿,将他盗墓的勾当告诉了全天下。

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这篇檄文也将曹操盗墓的丑闻,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来三国时代结束,曹操死后,他的“盗墓小分队”也宣告解散,不过这些人经过常年的训练和经验累积,已经可以独挑大梁。

队伍散了,手艺还在,慢慢还传下去了。

后来很多“摸金校尉”都把曹操拜为祖师爷,称自己是曹系盗墓的传人。

曹操盗墓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皇帝死后都绞尽脑汁在自己的陵墓上大作文章,防盗墓贼。

毕竟谁也不想落得梁孝王刘武墓那般的下场。

自然,朱元璋也不想。

所以,朱元璋在反盗墓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他想了三个绝招。

第一招是横凿山体。

自古以来,很多帝王的陵墓都是从山顶打洞,然后掏空山体修建地宫,修建完,再填土封上。

但明孝陵不是,它是横着在山体打洞,然后挖空修建地宫。

而且朱元璋选的地方叫做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无比的岩石山,用了上万人才凿开。

这样一来,盗墓贼就算知道准确的地宫位置,再怎么从上往下挖,把洛阳铲铲坏,也挖不进去。

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

所以很多盗墓贼,在山上挖了一半,就撂挑子不干了,只留下那些徒劳的盗痕。

第二招是墓道偏移。

盗墓贼们上面挖不动,肯定转攻到山体外围寻找地宫入口,但朱元璋太聪明了,直接预判了盗墓贼的预判。

按理来说,皇家陵墓的地宫通道,一般都是在陵墓的南北中轴线上。

但明孝陵的地宫墓道,却不按常规出牌,是歪的,往西偏了20多米。皇家陵墓十分讲究是不可能出错的,除非是故意的。

显然墓道偏移,就是故意为了防盗墓贼的。

而且里面是呈90度角的,进来以后墓道忽然拐弯,往那边过去,然后才通往地宫。

而盗墓贼是万万想不到这一点的。

第三招是填鹅卵石。

专家通过仪器探测出在明孝陵的墓室顶部,堆积了很多鹅卵石,不是自然形成,都是人工进行填充的。

这些鹅卵石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防盗墓贼的,一旦墓穴被挖开,鹅卵石就会震落坍塌。

这个原理很像西汉的“流沙墓”,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深入墓穴时,沙土会从四面流入把盗洞堵住,石块会砸下来把盗墓者砸伤砸死。

在襄阳曾经发现过一座流沙墓,在里面发现了足足80名盗墓贼的尸体,被称为“中国第一凶墓。”

所以,盗墓贼对这种墓,一律都不敢碰,因为一旦下去,基本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虽然朱元璋靠着这些创新,让盗墓贼摸不到头脑,但这三大绝招也不能一直都是明孝陵的“保护符”。

毕竟盗墓贼的“装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之所以600多年都没被盗,这就和历史机缘和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有关了。

明孝陵是历史中的“幸运儿”。

无论是明代、清朝、太平天国、民国,几乎每个政权都对它给予“特别关照。”

首先明朝时期,对明孝陵的保护是最为严格的。

在南京地铁的2号线上,有个地铁站叫做孝陵卫,这就是600年前专门负责保护明孝陵的一个军事警卫机构。

“卫”是明朝军事编制的名称,所以驻扎在明孝陵的就叫孝陵卫。

朱元璋还活着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自己死后怎么守卫陵墓的问题,他从最信任的周、李两个家族中,亲自挑选了5600名皇家士兵,为他守护陵墓。

孝陵卫,相当于现代军队半个师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孝陵卫不仅人多,而且全都是精锐,据说个个武艺高强,和明朝排名第一的锦衣卫差不多。

当时别说盗墓者了,连只苍蝇都很难飞进来。

根据史料记载,孝陵卫的官兵共驻扎了167年,直到明朝灭亡。

明朝因为李自成起义,亡了国,清朝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 的口号,趁机捡大便宜,建立了大清王朝。

这事搞得明朝子民心里很膈应。

所以,汉人和满人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对付。

但被汉人视为“根本之地”的明孝陵,却被清朝早早纳入了保护对象的名单。

当时满清还没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就派大学士冯铨跑到明孝陵来祭拜朱元璋。

第二年,豫亲王多铎就亲自去拜祭了明孝陵。

并且还专门派了两名内官,四十名护卫,日夜守护明孝陵。

到了康乾时期,这两位历史上最有名的清朝皇帝,更是六下江南亲自前往明孝陵,把朱元璋当“老祖宗”对待,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康熙第三次来拜祭的时候,还亲手为朱元璋写了一块御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治隆唐宋”,意思是赞美朱元璋的功绩,堪比唐宋。

现在这块碑仍在立在明孝陵第一道门“文武方门”后面的碑殿里。

虽然清朝的动静很大,但他们对明孝陵的“关照”,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

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江山和拉拢人心。

当时清朝建立后,埋葬朱元璋的南京是民乱最多的,多次派兵镇压都没有太好的效果,最后康熙明白了,这里的百姓仍然是向着朱元璋的大明的。

朱元璋作为明代中最优秀的汉人皇帝。

他把明朝带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重现了唐宋王朝的盛况,无论是眼界、想法、治国能力还是精神属性,都是历史上很多皇帝难以媲比的。

所以他死后,埋葬他的明孝陵就成了汉人,尤其是明代遗民的心理寄托。

满清的死对头洪秀全,更是对明孝陵充满尊敬。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很多明朝建筑都遭到了损毁,而作为核心的明孝陵是受损最少的。

天王洪秀全曾率领太平天国百官到明孝陵拜祭朱元璋,甚至在祭文中称自己为“不肖子孙”,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太平天国对朱元璋的尊敬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对明孝陵的盗掘,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明孝陵是极有可能在此时就被盗一空的。

当时的明孝陵牢牢拴住了民心。

可以说,谁能保护好明孝陵谁就能得民心。

哪怕后面进入了革命时代,到了民国,孙中山和袁世凯相互对抗的关键时刻,孙中山也率领民国百官,前来明孝陵拜祭。

所以,这才是明孝陵600年来无人敢盗的根本原因。

除了朱元璋那些极具创新性的反盗机制,还融汇着后世统治者们的敬仰和认同,是他们作秀的最佳舞台。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年“法外狂徒”孙殿英盗的不是清东陵,而是明孝陵,无论他如何贿赂,他都难以脱身。

伤的是统治者们的利益,也伤了天下人的心。

这些种种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才是明孝陵的最大的“保护伞”。

明孝陵不仅盗不了,也不能盗!

能够历经600年的沧桑,依旧完好无损,这就已经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个超脱历史的文化符号。

分享至:

考古发现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