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名臣徐九经:大明朝的陈行甲 百姓心中的父母 上司面前的另类

最近,陈行甲辞去原巴东县委书记一职的消息频频出现在新闻中。这位为民请命的反腐斗士,无奈离开了官场,令人遗憾。历史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成为一位优秀的官员都十分困难。

IMG_256

作为御史,对于陈行甲的情况不甚了解,不敢妄下评论。通过他的案例,我不禁想起了明代一位著名的知县,他的经历与陈行甲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这位知县名叫徐九经,有时也被称为徐九思。他来自江西贵溪,是一位立志于科考的读书人。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自从嘉靖四年考中举人后,他屡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成功。

直到嘉靖十八年,徐九经通过部选被任命为句容知县,从此开始了他在句容九年的任期。

在明代,官员的出身是决定他们仕途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出身不仅是官员资格的一种体现,也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比如进士要分为一、二、三甲,每个甲中又有前后名次;举人要分为正榜、副榜;而监生则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等。

不同出身之间的微小差别在实际政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就拿徐九经来说,他的出身是举人,所以经常受到上司的轻视,而进士出身的知县往往能得到上司的关照。

出身是难以改变的。徐九经接受了这个命运,他能做的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上任的那一天,他别开生面,没有让衙役开道,也没有要求众人肃立避让,只是坐在由两人抬肩的轿子里进入县城。

等待知县上任的人们见到这样的情景,对他已经产生了一些尊敬。第三天上任,徐九经遇到了一个胥吏偷窃空白印信的事件。当时,现场抓住了偷窃者,众胥吏纷纷为他求情,希望这位新任知县能从轻处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九经按照《大明律》的规定,严厉惩处了这名胥吏。根据规定,任何盗窃衙门印章及夜巡铜牌的人都将受到斩首的处罚,而盗取关卡印记的人则将受到一百鞭刑并刺字。

新任官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得非常到位,也使徐九经树立起威信。胥吏们对他的权威感到畏惧,不敢再肆意妄为。

徐九经善于治理地方,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摊派、不加征、不滥用民力。短短两年时间里,徐九经的名声远播,成为百姓心中的好知县,并在南直隶广为传颂。

嘉靖七年,皇帝派遣宫中贵人和方士到句容县的三茅山举行斋醮祭祀。嘉靖皇帝崇尚道教,信任方士,内阁大学士中也有许多青词得到重用。如果有人阻挡皇帝斋醮,无异于逆龙麟。

这次,宫中的人来到了句容,势必会给当地带来一些麻烦。句容所属的八个县自然会被要求向百姓征收开支。然而,徐九经同情句容百姓的困境,他向应天府申请了招待经费。他盛情地招待了太监和方士,而自己却不入席,坐在一旁吃着简单的青菜豆腐。

太监们看到徐九经这样的场景,对他的廉洁无私十分敬佩,也要求随行人员不得骚扰当地。这一举动不仅使徐九经的声望大增,连上司也对他刮目相看。

徐九经并不是圣贤,他能做的只是善待百姓,无法左右上司。在担任句容知县的几年里,徐九经得到了当地士绅和民众的拥护。因此,他有了一定的抗争资本。历史记载说他“几次以抗上为名”,即使是他的上级也很难对他进行压制。‘

IMG_256

徐九经仍然被官场同僚们视为“异类”。他对邪恶势力的嫉恶如仇的性格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因此,尽管在句容任职九年,他虽然勉强升为知府,但最终还是成为官场的弃子。徐九经在承受巨大压力下选择了退休,他本人却活到了85岁。

徐九经给后世留下了三个字:勤、俭、忍。他曾在家中挂起一张菜单,并说:“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无此味。”这句话或许就是徐九经为官一生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徐九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历史长河中,好官也很难得以立足。我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位优秀官员的特质:廉洁正直、爱民如子、勤勉节俭。这些品质应该成为每一位官员的追求,为人民服务,以公正和公正的态度治理国家。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