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铲除宦官的“甘露之变”为何成了一场反杀?因为唐文宗充当了叛徒

大唐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臣们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突然闯进来报告:“左金吾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了甘露。”

“甘露”字面意思就是“甜美的露水”,它不同于一般的露水,有点粘稠,味道香甜,古人认为这是“祥瑞”。所谓“祥瑞”,就是上天对皇帝施行善政的一种嘉奖。

老天颁发奖状,这份荣耀可遇不可求。唐文宗大喜过望,宰相李训、舒元舆建议:“天降祥瑞,陛下应该亲自去承接天恩。”

唐文宗连连点头:“要得,要得,甘露降临,咱马虎不得,今天的朝会改到含元殿举办,诸位宰相辛苦你们先跑一趟,去左金吾后院查看,朕随后就来。”

含元殿是大明宫最宏伟的建筑,但凡重大仪式都在那里举行,唐文宗一声令下,众人立刻行动,直奔含元殿。

时间不长,李训等人回来禀报:“臣见到了,只是不太像甘露,臣也是第一次见,不敢妄言。为谨慎起见,还需要鉴别一下,免得闹乌龙。”

唐文宗皱起眉头:“难道韩约撒谎,左右军中尉、枢密使,你们再去看看。”

仇士良和鱼弘志等人领命而去,看着他们的背影,李训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心里暗暗说了一句:去吧,去了就回不来了!

原来,这是李训等人策划的一场阴谋,他们要用“甘露”将仇士良等宦官头目骗进左金吾大院,然后来一场关门打狗,将这些“坏蛋们”全都杀光。

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设计精巧的围歼,竟然演变成了宦官对朝臣们的反杀,长安城内一片血腥,朝堂为之一空。

事后,唐文宗逃过了被废的命运,却从此过起了囚徒般的生活。

☞甘露之变的起因

唐文宗能当上皇帝,他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应该是左神策军中尉、宦官王守澄。唐敬宗驾崩后,本来上位的应该是绛王李悟,是王守澄帮唐文宗夺过了皇位。

不过,屁股决定脑袋,唐文宗坐上龙椅后,考虑问题的角度就变了。王守澄等宦官势力权力太大,分割了皇权,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全,所以唐文宗决定要铲除宦官集团。

他找了两个好帮手,一个叫郑注,一个叫李训。郑注原本是个江湖郎中,李训是个被流放的罪犯,他们得益于王守澄的提携迅速飞黄腾达,但却暗中倒戈了。

郑注和李训确实很有能力,他们利用宦官仇士良与王守澄的矛盾,夺了王守澄的兵权,不久又将他毒杀。

除掉王守澄之后,二人又把目标瞄准了仇士良、鱼弘志等骨干成员,企图将他们一次性全部诛杀。

最初的计划其实不是“甘露之变”,而是“墓道坑杀”。他们准备在王守澄的葬礼那天,由唐文宗下旨,令所有的宦官骨干成员都去参加送葬。当灵柩被送进墓穴时突然关闭墓门,将宦官们全都射杀在墓道内。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李训做足了准备工作,其中郑注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去征调兵马前来增援。

可是郑注走后不久,李训却改变了主意,决定提前行动,于是“甘露之变”临时客串,顶替了“墓道坑杀”。

☞甘露之变的过程

仇士良等人不知是计,一脚踩进了死亡陷阱。

刚跨进院门,迎接他们的韩约紧张得满身大汗,低着个脑袋不敢直视仇士良。

仇士良很奇怪:“韩将军你这是怎么了?”

韩约目光游移,支支吾吾,这引起了仇士良的疑虑。他猛一抬头,发现风吹过后,帷幕后面隐隐约约露出全身盔甲的士兵,以及兵器相碰发出的撞击声。

仇士良大惊失色,他迅速退出左金吾大院,扭身直奔含元殿。韩约想关闭大门已经来不及了,眼睁睁地看着大鱼漏网了。

韩约出手不利,李训那边也出了问题。按计划,他以圣旨征调邠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璠迅速从丹凤门杀进来,和韩约一起围攻仇士良,结果王璠居然临阵逃脱了。

仇士良一路狂奔抵达含元殿高台上:“事急,赶紧将皇帝带走。”同时他一把拖住李训,准备以李训为人质。

李训见势不妙,弯腰就想从靴子里拔刀,可抬眼看见身边没有盟友,他怕了,没敢动手。

好在李训安排的另两路人马,刑部侍郎李孝本、京兆尹罗立言的四百人从东西两面及时杀奔过来。

仇士良也不敢与李训纠缠,赶紧舍了他,催促宦官们带走皇帝。

片刻功夫,含元殿的高台上乱作一团,韩约、郭行余、李孝本、罗立言与宦官展开了厮杀。神策军一时来不及赶到,因此宦官们很快被砍倒一片。

李训敏锐地发现一个关键问题:皇帝不能被仇士良带走,否则即便胜了也会被翻盘。

他追了上去,一把拖住唐文宗的御辇:“陛下不可回宫。”

李训一直拉拉扯扯,追到宣政门前,被太监当胸一拳打倒在地,唐文宗最终还是被仇士良夺走了。

李训傻眼了,含元殿上战斗他虽然赢了,但“目标客户”一根毫毛也没伤着,反而弄丢了皇帝。

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李训随即脱掉朝服,换上一身低级别官员的绿色服装,转身逃跑了。

☞甘露之变的结果

李训走后不久,神策军到了,仇士良的反扑来了。一千名手持利刃的神策军,从紫宸殿一直杀到含元殿,一千多名官员只逃出了四百人,余者全都命丧黄泉。

紧接着,神策军又一路追杀至南衙,屠杀了一千多名正在上班的各司官员以及街上的商人百姓。

长安城里哀嚎声四起,血光冲天。各衙门的大印、图书、文案,甚至办公家具,要么被抢,要么被毁。

仇士良又下令关闭城门,大肆搜捕李训党羽,包括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以及韩约、郭行余、李孝本、罗立言在内,全都遇害,他们的家人,甚至连刚出生的女婴也没被放过。

李训腿长,他逃到终南山投奔了宗密和尚。宗密有心收留李训,却遭到僧徒们的反对。于是,李训只好离开寺庙去投奔凤翔节度使郑注。

可惜他的运气不好,走到周至县时被捕杀了,人头被送往长安。

郑注按计划,正率领凤翔兵马赶往长安,半路听闻李训已经提前行动,而且失败了,于是只好又返回凤翔。

不久,凤翔节度监军设计斩杀郑注,以及他的亲信、家眷一千多人。作为本次行动的幕后指使人唐文宗,也遭到了仇士良的报复。

仇士良是明白人,在控制住唐文宗后,他命令翰林学士崔慎由起草诏书,以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废黜唐文宗。

崔慎由大吃一惊:“我崔家兄弟三百,表亲一千多,你想让我举族覆灭吗?您还是杀了我吧。”

崔慎由不是大人物,但他代表了豪门集团的意愿,仇士良再凶悍也不得不对数量庞大、占据着大唐帝国政治主导地位的豪门家族妥协。

于是仇士良怒气冲冲地对唐文宗说:“如果不是崔学士,你今天就别想坐在这里了。”

大唐帝国的皇帝,被家奴训斥成孙子似的,李世民啊,求你睁眼看看吧。

唐文宗算是侥幸保住了皇位,但从此以后他几乎成了傀儡,当了整整五年的囚徒。驾崩前,他所指定的太子也被仇士良杀害了。

至此,由李训、郑注主导的针对宦官集团的除根计划以完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本来,“甘露之变”的设计还是非常精巧的,李训和郑注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仇士良等人对他毫无防备。计划也几乎成功了,怎么就稀里糊涂崩溃了呢?难道所有的责任就在韩约的“发挥失常”?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梳理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如果“甘露之变”能成功,那才叫偶然。

✔组织者缺乏广泛的基础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先从此次行动的两位组织者郑注和李训谈起。

郑注原本姓“鱼”,出身于寒族,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冒姓了荥阳郑氏,因此遭人耻笑为“鱼郑”,豪族没攀上,却被人讥讽为“水族”。

郑注的发迹得益于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雪夜入蔡州”的名将李愬。经人推荐,郑注帮李愬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瘘病(肌肉萎缩),由此得到李愬的厚爱,并被委任为衙推。

后来李愬又发现,郑注很有才干,便开始不断重用提拔郑注,还将他推荐给了王守澄。

王守澄听闻郑注仗着李愬的势力为非作歹,原本想杀了他,见面后却被郑注的口才打动。试用之后,王守澄忍不住对李愬说:“郑注真的是一位奇才。”

经由王守澄推荐,郑注又替唐文宗治好了中风,并取得了唐文宗的宠幸。有了王守澄和唐文宗这两座靠山,郑注一路飞黄腾达,官至工部尚书。

郑注有才,更贪财,他大肆收受贿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李训就是凭借贿赂郑注,才从一名罪犯获得唐文宗的宠幸,一年内当上了宰相。

跟郑注的寒门出身不一样,李训出自陇西李氏,他的叔叔李逢吉还曾经是宰相。

客观讲李训确实很有才华,几年后唐文宗回忆往事,还跟当时的宰相们说:“要是谈伦理纲常、儒家之教,李训确实不如你们,但是要论才华,你们都不如他。”

李训的格局也远非郑注所能比,他利用给唐文宗讲《易经》的机会,提出了重振朝纲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干掉宦官势力;第二步,收复河湟失地;第三步,清除河北藩镇。

他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打动了志在重振大唐的唐文宗,因此李训也因此取代郑注,成了唐文宗的第一红人。

与郑注的贪婪不同,李训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政治上,加上他的豪门身份,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士族阶级,也被很多人寄予了厚望。

可问题是,李训的发迹被打上了“宦官集团”的烙印,加之他和郑注一样,为人阴险狡诈,不受道德约束,又大肆结党,因此遭到了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清流派的抵制。

因此,李训其实有点孤单,他所倚重的势力大多是出身寒微的庶族阶级,而不是政治资源更丰富的豪门集团。

这就决定了“甘露之变”缺乏拥护基础,不具备代表性,这也是仇士良敢大肆屠杀李训党羽的原因。

✔李训集团内部各怀鬼胎

行动还没开始,其内部就出了大问题。前面我们就提到,王璠三心二意。还有宰相贾餗,他试图两边通吃。而李训最倚重的心腹舒元舆,在事变发生之初就悄悄逃离了现场。

由此可见,李训身边聚集了一批投机分子。更严重的是,李训本人也心怀叵测,带头搞分裂。

李训得益于郑注的提携,但又看不起郑注。改变“墓道坑杀”计划,就是李训对郑注的一石二鸟。

原来,李训想在郑注抵达长安之前,先干掉仇士良等人,然后再给郑注加一个“仇士良党羽”的罪名一并剪除。

正是这个私心,让凤翔军这股力量没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我甚至怀疑,正是李训的私心,导致贾餗、舒元舆、王璠的三心二意。

就李训的这一番操作,没有出现告密者,这已经是奇迹了,韩约的信心不足难道意外吗?

✔唐文宗关键时刻的退却

不光韩约信心不足,“甘露之变”的灵魂人物唐文宗也是如此。

当宦官们抬着唐文宗向紫宸殿撤退,李训死死拉住肩舆不放时,唐文宗在干嘛?他是死人吗?为何就听任宦官把他抬走了?

那时候神策军还没来,韩约的金吾卫,郭行余的邠宁军,李孝本的刑部衙役,罗立言的京兆兵马,形成了对宦官侍从的绝对优势,唐文宗但凡稍有勇气,以及对李训的信任,就应该与李训站在一起,拒绝跟仇士良走。

仇士良能逼迫得了唐文宗吗?不可能,首先他人手不够,其次他也没办法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皇帝动粗。

遗憾的是唐文宗居然像个木头人一样,被宦官们抬走了。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唐文宗不相信李训会成功,他想调转船头了。

也就是说,在左金吾后院行动失败后,唐文宗就认定计划失败了,他第一时间选择了与李训切割。可见,唐文宗不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皇帝。

假如唐文宗力挺李训,即便神策军来了,他们敢公然弑杀皇帝吗?要知道,那时候李训的兵力并不比神策军少,只是由于唐文宗的倒戈才让这群人树倒猢狲散了。

因此我认为,唐文宗的背叛,才是“甘露之变”的转折点,他活该当囚徒!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