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英国曾公布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美如仙境,吸引世界目光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其中既有包罗万象的物质遗产,也有丰厚广大的精神馈赠。

而说到其中最让国人惋惜和遗憾的建筑瑰宝,那肯定非圆明园莫属了。

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峰顶之作,却被英法联军彻底摧毁,所有的水木清华、雕梁画栋都败亡在一片大火中。曾经的胜景楼台,如今只剩下让人触目惊心的残垣断壁。

不仅中国人把圆明园看做万园之园、瑶台阆苑,在国际上它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英国的摄影爱好者曾经公布过圆明园被毁之前的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其中美轮美奂的园林给很多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气势磅礴的建筑和交相辉映的山水。

看着照片中圆明园曾经的灿烂辉煌,联想到它如今的悲惨结局,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万园之园的诞生

圆明园曾是雍正最喜欢的私家园林,这一点在史料上有详细的记载,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展现。

不过这个园子并不是雍正修建的,它是康熙送给儿子的礼物,甚至名字也是后者亲取。

圆明园是清初建筑名家雷金玉设计并督造的,后者在修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建筑天分,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想给儿子修建园林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雷金玉。

而后者也没有辜负康熙托付的重任,他为这座大清最优秀皇家园林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不过圆明园最初的风格是“小巧精致”,而非后世的堂皇大气。毕竟这只是个皇子的园林,不能逾制。

雍正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因此对康熙赐给的园子异常重视,在他还是四阿哥的时候,每年都会在圆明园中居住很长时间。

成功登上皇位后,克己复礼、崇尚节俭的雍正第一时间就着手圆明园的扩建工作,足见他对其的深厚感情。

雍正对圆明园的期许是打造闳敞轩昂的皇家园林,扩建后的圆明园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到了350公顷,几乎是紫禁城的九倍。

为了方便办理政务和后宫嫔妃居住,雍正特意命人在园中修建了大量的宫廷建筑。

这些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宫殿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结合。

甚至紫禁城和它一比都相形见绌,难怪当时的后宫嫔妃和皇族贵戚都喜欢在圆明园居住。

雍正在修建圆明园的时候留白很多,这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审美偏好;另一方面也方便后世子孙根据自己的需求扩建。

圆明园真正成为人人称颂的万园之园,还是在乾隆朝。雍正一生都很勤俭,虽然喜欢圆明园,但扩建的时候也严格控制了预算。

而乾隆就不一样了,他可以说是清朝第一败家子,不仅好大喜功,还热衷奢靡享乐,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

乾隆继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在亭台楼阁和山水风景区均有扩建,让整个区域的建筑达到了600以上。

而且他还命令郎世宁在其中修建了一些西洋建筑作为点缀。

而这些西洋建筑之后也成为了圆明园的一大亮点,英法联军首次入侵时对其大加赞赏,直言这里是东方的凡尔赛宫。

雕梁画栋、奇珍异宝

而且圆明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不是它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而是其中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

这些琳琅满目的珍品是古代华夏工艺的结晶,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比如大名鼎鼎的十二生肖兽首头像,在圆明园中就被用来做喷泉的出口。

他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历经多年磨砺依然金光灿烂,而且造型上也是栩栩如生。

除了中国的传世古玩,圆明园中还收藏了很多来自西洋的珍宝。

虽然乾隆即位后选择了闭关锁国,但是来自西洋的很多新奇物件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入了皇宫内苑,被很多王公贵戚把玩。其中绝大部分的珍品都被妥善保存在圆明园。

除了这些珍贵工艺品,圆明园中最有收藏价值的还是历朝历代的精品书画。比如乾隆朝呕心沥血编撰的《四库全书》就摆放在圆明园的藏书阁。

不少古代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大作也收藏在这里的宝库中,供皇帝和贵戚品鉴欣赏。

根据史料的统计,圆明园中收藏的各类珍宝物品总数达到了150万件,比如今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还高出一头。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圆明园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更是一座藏品丰富的世界级博物馆,任何人进入其中都会流连忘返。

在19世纪上半叶,圆明园的盛名不断传播,吸引了无数人艳羡的目光,而各国“强盗”的觊觎也给它蒙上了一层阴影。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一个国家拥有稀世珍宝的时候,若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珍宝尽失、亡国灭种。

而当时腐朽堕落的清王朝偏偏就是西方列强砧板上的鱼肉,根本无力保护这些珍宝。

圆明园“受难记”

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利益,1856年,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晚清军队面对英法联军的优势装备和全新战术毫无抵抗之力,在一路败退下,甚至连北京的门户——天津都很快失守。

清王朝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但英法两国还不满足。

他们在1860年9月再次组织军队进攻天津,不到一月就顺利攻下;当年10月,英法联军杀入了北京。

而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者——咸丰帝早就带着自己的后宫女眷仓皇逃窜到热河避暑山庄,把偌大的都城拱手相让。

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北京,开始了长达十几天惨无人道的屠杀劫掠。

英法两国的商人早就对东方的珍宝字画垂涎欲滴,而这些都被珍藏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第一劫掠对象。

他们首先对圆明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抢劫,英法两国的强盗把其中能拿走的所有宝物全部洗劫一空。

拿走这些文物还不够,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对圆明园的雕梁画栋和亭台楼阁也非常欣赏,只是这些东西他们都拿不走。

看着劫掠后依然风景秀美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恶心胆边生,他们直接放了一把大火,把这座万园之园彻底付之一炬。

这场大火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烧尽了园中的所有可燃物,只留下了烟熏火燎后的颓垣断壁。

这种摧毁文明、暴殄天物的做法在两国内部都遭受了不小的非议。

但英国军方对此非常得意,他们不仅把抢夺的文物收进自家博物馆,还公开拍卖圆明园照片。

其中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拍摄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藏家的广泛关注,获得无数人热捧。

这组黑白照片让世人充分了解这座曾经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虽然是清晰度无法和彩色照片相提并论,但是可以很清楚地从其中看到圆明园壮观华丽的建筑,甚至上面的精致雕刻也能分辨出来。

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圆明园在修建的过程中仿造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大气简约还是南方山水的精致绮丽都能在此纵览,是当之无愧的最强园林。

不仅如此,照片里的圆明园还有很多东方景致也给了欧洲艺术家以启发。

无论是蜿蜒曲折的河流,遍布荷花的湖泊,巍峨雄伟的假山和精美的亭台楼阁都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灵感。

照片公布后,引来了无数人的欣赏和围观,很快就轰动了欧洲学术界。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学家都被照片中美丽的景象深深吸引,纷纷表达对圆明园的盛景大家赞赏。

这些照片的公布也加剧了欧洲很多人对英法联军的不满,他们一方面遗憾自己没能亲眼看到如此美丽大气的园林景致;

另一方面也对联军的劫掠暴行大为不满,认为他们破坏了人类伟大的建筑艺术,未来必然是历史的罪人。

照片里的盛景确实太美了,或许它本就不该出现在人间。因此圆明园这样美好的地方才被人野蛮的破坏,无法留存于后世。

它为何一直没被修复

英法联军撤退后,满清皇族等了很久,才狼狈不堪地回到北京城。

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咸丰帝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因此,在局势平定后,他很快产生了修复圆明园的想法。

可惜的是,这样庞大浩瀚的工程,已经不是此刻风雨飘摇的大清所能负担的。修复工作仅仅持续了十个月,就因为财用不足而被迫停止。

贪图享受的慈禧虽然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她也变不出钱来,只能草草修复了颐和园来装点门面。

虽然只修复了10个月,但圆明园还是恢复了不少过往气象,和我们如今看到的并不一样。

而之所以如今只剩下遗迹,是因为圆明园之后又遭受了两次严重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攻破城池后,他们又进行了一轮大肆抢劫,而圆明园也再遭“毒手”。

清朝灭亡后,北方陷入了军阀混战,这些人也对圆明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入驻北京后才发现:这座万园之园已经彻底破败,不复往日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圆明园的遗址进行了多重保护,不仅禁止人们私自动用其中的石料木材,也不允许对园中的自然景观进行破坏,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

之后的几十年里,民间和官方一直在努力收集从圆明园中流出的文物,成效显著。

虽然很多人对圆明园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但是几乎没有人提出要复原它。

从政府到民间,所有人都认为它应该保持现状,以此来提醒国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岁月。

“落后就要挨打”从来就不是鸿飞渺渺的宏观叙事,而是总结屈辱近代史之后的字字啼血。

圆明园就矗立在那里,它的残垣断壁、它的断瓦颓垣、它的衰败凋零都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总有“小清新”喜欢絮絮叨叨地重复“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看似满满的人文关怀,实则是毫无逻辑地强行对立。

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从不是相持相抗的两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强大的祖国,人民又何谈尊严?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无国不成家,国恒泰而民以安。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