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他在青楼睡了30年,活了50岁,齐名李杜:守不住肉体,要守住灵魂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能更像是一本以男人为主角的爽文。书中的男性,要么从理想中获取力量,要么从女性那里得到启发,人们将这两种方式称为“风流”

有人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放到现在来看,个个都是大渣男。这句话虽然太过绝对,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就拿和李白、杜甫齐名的诗人杜牧来说,他可是活了50年,就在青楼睡了30年的“风流才子"。

少年壮志

杜牧出生于官宦之家,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在家族的影响下,杜牧从小便对国家大事极为上心,曾经写下十三篇关于《孙子》的注解。

尤其是有一次,他提出了一个讨伐倭寇的建议,被当时的丞相李德裕采纳,并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此,杜牧少年天才之名,便在百姓口中传开了。

彼时,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吐蕃、南诏、回鹘等蛮族纷纷入侵中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眼瞧着统治者无心朝政,整日贪图享乐,于是怀着愤懑之情,在23岁这年写下了《阿房宫赋》这篇传世巨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也对大唐的上位者提出了警示。

这篇文章一出,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代名士吴武陵在看了《阿房宫赋》后,也将杜牧称作奇才。

他认为,像杜牧这样的有志之士,如果不能为朝廷所用,是国家和百姓的损失。

于是,吴武陵找上了当时正在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侍郎崔郾,他告诉崔郾,此番他前来,是为了向崔郾举荐一个堪当状元的人才。

崔郾一听,来了兴趣,他很好奇能让老友亲自出马的人,到底有何本事,本着怀疑的态度,崔郾开始仔细阅读吴武陵递过来的文章。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阿房宫赋》中的用词遣句,可谓是字字戳心,让读者无不感同身受,崔郾不由得拍手叫好,连连称赞。

吴武陵早就料想到了崔郾会是这个反应,他问崔郾,此人可担当得起状元之名?

崔郾无可奈何,只能坦白,状元早就已经定好了,吴武陵倒也明白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不再强求,就向崔郾讨了一个第五的名次。

就这样,26岁的杜牧在贵人吴武陵的帮助下,步入了仕途,实现了他的理想抱负。

才子爱风流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来到了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流连忘返的扬州,在这里杜牧开启了他的风流之路。

江南又称为“温柔乡”,杜牧生性本就肆意洒脱,来到了这样的胜地,就像打开了新世界一样。

他常常是有家不回,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与一众好友吟诗作赋,好不快活。在扬州的这段日子里,杜牧深受启发,写下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作品。

当时朝中党派之争严重,杜牧并不想卷入是非之中,因此便以纵情声色的办法,断绝了两党想要拉拢他的意思,这对于杜牧而言,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没有了其他人的阻挠,杜牧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日日沉迷于风月之地,在青楼里睡了30年,守不住肉体,却也要守住灵魂。

佳人再难遇

杜牧一生,风流不羁,却也为一人动过凡心,她就是让杜牧写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的张好好

杜牧初见张好好时,她只有十三岁,一袭翠绿的衣裙,宛如拖着漂亮翎尾的孔雀。

在众人的目光下,张好好展示了她绝妙无比的歌喉,自此之后,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便深深地烙印在了杜牧的心中。

只可惜缘分弄人,就在杜牧想要表露爱意的时候,张好好却被沈述师以双鬓斑白的年纪,纳为了小妾,这段还未说出口的爱恋,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几年过后,一切都物是人非,杜牧与张好好却再次相遇了。彼时的杜牧是已经是监察御史了,而张好好却沦落外乡,靠着卖酒维持生计。

故人再见,杜牧感慨万千,为她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沦为卖酒女的遭遇深感痛心,于是杜牧亲手写下了《张好好诗》,送给了张好好。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放荡不羁的一生,止步在了50岁这一年,死前,这位奇才还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

求不得,爱别离,杜牧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潇潇洒洒,如果当初他能早一点说出自己的心意,或许他与张好好还能成就一段佳话。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