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辛酉政变:八大臣为何不敌慈禧 肃顺关键时刻 送了“俩乌龙球”

咸丰十年(1860),以肃顺为首的赞襄八大臣居然选择“罢工”,堂堂的赞襄八大臣,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面对权力的挑战时,居然想采用罢工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政治智商之低令人吃惊。

面对罢工的要挟,慈禧就是不妥协。慈安见双方僵持不下,就劝慈禧姑且将就。如果这么僵持下去,对早日回京计划不利。中午时分,两宫太后在谕旨上盖章,并将董元醇发配流放。罢工事件大获全胜,肃顺等人乐呵呵地上班去了,看着八大臣得意的神情,奕譞狠狠地说,“俟进城讲话”,奕誴吓了一跳,赶紧堵住了弟弟的嘴巴。

肃顺不知道,当天,处理他们的诏书已经拟好了,而且还是慈禧亲手书写的。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慈禧手书密谕,错字连篇,字体歪扭,文化水平有限。然而在150年后的今天,仍然让人感到杀气透纸。

密谕说,董元醇三条正合朕意,让载垣等传旨时,没想到“该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敬(竟)敢抵赖,是成何心!该大臣看朕年幼,皇太后不明国是所至。该王大臣如此大胆!又上年圣驾巡幸热河之议,据是端华、载垣、肃顺等三人之议。朕仰体圣心左右为难所至,在山庄升遐。该王大臣诓驾垒垒(累累),抗旨之罪不可近数。求七兄弟改写。进城后,在传恭亲王赞襄正(政)务,是否求兄弟著议”。

密谕由太监刘福喜交“七爷”奕譞。

当天,奕譞回奏说,从谕旨可见皇太后用意深远,实在是国家之福气:“臣以身许国,何顾利害,谨仰体圣心拟旨一道,求皇太后进城后与母后皇太后商议召见恭亲王,命看此旨可行则行,如不可行,再问恭亲王,必有良策,因臣年幼不敢冒昧之故也,谨奏”。

慈禧和奕譞的对话,透露出了这么几层意思,赞襄八大臣已被坐实了矫召抗旨的罪名;太后和奕訢已商量好回京谋政的对策;奕訢将成为总理政务大臣。

董元醇上书的意义在于,他以前锋的身份向两宫太后表明了北京方面的态度,同时以“政治自杀”的方式探明了热河方面的虚实。

这个前锋虽然被罚出场,但却没有损害北京方面的力量。而且,他的上场和出场,加速了两宫太后回京的步伐,也让热河方面陷入自以为胜利的幻影中。

如果说此前的政治形势还是攻守平衡的话,董元醇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平衡格局,两宫太后和北京联手,加上他们平时责人过严,群众基础不好,失败不可避免。

奕訢离开热河后,慈禧“反复申说,凡数百言”,督促早日回京。肃顺以大沽夷兵日增为由,多次拖延。在慈禧劝说赞襄大臣的同时,奕譞也多次写信给哥哥奕纬,催促他进城,但奕纬拖延不前,这引起了奕譞的不满。同时,慈禧在密谕中也提到,奕纬急需进城参政,希望兄弟之间密切合作。

最终,奕訢、奕纬等人在慈禧和奕譞的多次催促下,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初三(1860年12月8日)回到北京,重新参与政务。这标志着赞襄八大臣的抗旨行动以失败告终,他们重新投入到清朝政治中。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慈禧和奕譞等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直至慈禧垂帘听政,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