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发现 > 正文

考古证实:甲骨文前有初熟文字 持续长达1300年 才演化出甲骨文

中国的甲骨文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其字形结构与现代汉字相差不大。根据文字的演化规律,文字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因此,在甲骨文之前,应该存在着一些更早期的文字形式,如"初熟文字"或"原始文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没有发现更早期的"初熟文字",因此甲骨文的起源一直是个谜。然而,在本世纪初,山东出土了一种文字,其年代大约在4600到3300年之间,比甲骨文早了1300多年。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

一、早于甲骨文的发现

在上个世纪,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展,我们在山东、关中、内蒙和淮河流域等地的古遗址上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画符号的骨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直到本世纪初,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发现了这些刻符的独特之处,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这些骨片上的刻符构成了一种文字,并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根据对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出土的1000多块骨刻文、8件刻字玉石器和7件刻字陶片的统计,我们大约可以确认骨刻文共有大约3000个字符,比甲骨文少约1500个字符。

其中,刘凤君在研究报告中的一段介绍非常重要:骨刻文一般由1到5个字组成,也有一些长达10个字左右的,甚至还有刻有20个字或者更多的,可以构成连词成句的辞章已经出现。这表明骨刻文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形式。

二、骨刻文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骨刻文和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骨刻文的成熟度。例如,在一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骨刻文和甲骨文几乎一样的形态。比如,如下图所示的上、下、丁、史、山、卜、齐、少等字,它们与甲骨文之间明显存在传承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史"字,骨刻文与甲骨文略有差别。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史官手中的道具发生了变化,导致字形稍有不同。这个巧合的是,早在4500年前,"史"字就已经出现,这表明地位崇高的史官已经存在,而史书中记载黄帝设立了史官,仓颉是第一位史官并创造了文字,与骨刻文的年代相符。

通过对骨刻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揭示中国文字的源流。骨刻文作为早期的文字形式,为后来的甲骨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们的字形结构和一些基本符号的使用方式非常相似,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目前对骨刻文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文献资料来完整地还原早期文字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分享至:

考古发现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