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与辽国求和,澶渊之盟换来百年和平,双方付出惨痛的代价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边都拿彼此没啥办法了,前30年反复拉锯战争一直是辽攻就辽吃瘪,宋攻就宋吃瘪,两边想想不折腾了,而且澶渊的变数是太原王超手上捏着八万人按兵不动。萧太后孤军深入怕被被抄后路,真宗怕王超拥兵自重,导致双方急急忙忙签了和议,不然王超如果及时加入战场,能打垮辽军主力当然最优,至少之后的谈判条件对宋能更有利一点,可惜的就是王超当时不知道在想啥,宋朝即便到此时都还在承受武将不听话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宋朝没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辽国也打不了持久战,攻不下汴梁。两国实力相当,签订澶渊之盟是必然结果。但是带来的后果是重文抑武,国家社会都不那么需要,看不起当兵的(例如蔑称贼配军)。后来神宗时熙宁变法哲宗重启新法,因为父子俩活的太短,都失败了,北宋失去最后翻盘的机会。

完颜家族迅速崛起,摧枯拉朽灭辽灭宋也不可避免。宋辽长期和平,除了协议本身的因素以外,主要是双方都出现了武备废弛的现象。以至于女真崛起以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整个北方。宋辽和平固然有其积极一面,同样也值得后人反思。国家安全不能交给别人,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放弃军备。

后面分析来看,宋对辽是有优势的,军事上正面兵力对比占优,辽国内部也有问题,再拖一拖可能萧太后就撑不下去了。不过这也是事后分析,当时人是有战争迷雾的,辽国内部情况宋是不知的,宋内部文官中也有大量想南撤的人,当时去五代未远,河北的宋兵固守不援,拖下去会不会复刻后汉代后晋之事也不知道,真宗第一次到前线,心态也有点崩。宋朝本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没有,只能说年轻的真宗比起主政二十多年的萧太后不是对手,但澶渊之盟时的真宗,说好到哪里谈不上,还算是勉强达及格线的。

宋朝签订澶渊之盟没有问题,虽然屈辱,但是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毕竟汉有白登之围,唐有白马之盟,必要时认怂是对的,韬光养晦,积蓄国力,然后把干翻敌人就完了,但是宋朝在澶渊之盟之后,不抓紧时间发育,反而武备松弛,自欺欺人,管舞升平,沉迷于太平盛世的假象之中。

如果哲宗能活多十年二十年,灭了西夏,收了燕云甚至灭辽平金,那澶渊之盟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帝国童年时期的短暂退让,就是一个时期长一点的渭水之盟,甚至还赚了近百年发展期。但历史没这样发展,没法去解读一个不存在的“燕南无辽庭”历史事件,所以后人只能去反复解读澶渊之盟。说澶渊之盟换得宋发展期,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的(当然不至于达到真宗后期天天大搞封建迷信的程度),但后人没能力把握住发展的机会。

澶渊之盟是宋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当时一个优解,是客观情况决定的。但如何看待澶渊之盟影响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在当时把澶渊之盟当成赢麻了,那宋人省下来的财政,争取的发展时间就不会用在充沛武德上,渐渐糜烂下去,最后不是耻辱也会被后人视作耻辱。而如果全宋人都视之为耻辱,上下一心,等国力够了再撕毁条约收付失地,那后人评价澶渊之盟时就会当做一时的忍辱负重。总之,如何看待历史事件是为我们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改造世界服务的。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