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朱元璋问死囚:你姓什么?死囚回答后,朱元璋:放人,免死五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胸怀韬略的传奇皇帝 。

除战乱,定天下,从一介布衣登顶九五至尊,但除此之外,他也给很多人留下了暴戾多疑、滥杀无辜的印象。

事实也是如此。在战场上,朱元璋靠一路征战拼杀当上皇帝。

登基后,又靠杀伐果断的强硬手腕巩固帝位。

朱元璋这一辈子,杀过的人,可以说是难以计数、骇人听闻;兴冤狱、建锦衣卫;开国功臣,杀;文人武将,杀。

朱元璋在位期间,大臣们无不战战兢兢,生怕杀身之祸落到自己头上。

身为皇帝,朱元璋手段狠厉,视他人生命如草芥。

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任何威胁。所以,一个已经被判死刑的囚犯,竟然能得到朱元璋的亲口赦免,而且还是免死五次,不可谓不是一件奇事。

而朱元璋之所以决定网开一面,仅仅是因为得知了这个死囚的姓氏和出身。

祖先庇佑:死囚的真实身份

那么,这个死囚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能从朱元璋的刀下死里逃生?

原来,这个死囚姓范,叫范从文,时任监察御史,屡次直言劝谏,这才惹怒了天子,被判了“欺君之罪”,遭到杀头之祸。

朱元璋在范从文被定罪将要处死时,凑巧在翻阅范从文籍贯,陡然发现这个死囚竟然是姑苏吴县人。

联想到范从文的姓氏和平常的品行,朱元璋当即叫人把范从文从牢里带出来。

两人一问一答,终于弄清楚范从文的出身。

原来,范从文是北宋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正是因为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儒范仲淹,当场饶过了范从文。

范文从不仅被赦免了死罪,还得到了朱元璋赠送的五幅惠文格言警句,和一句承诺——“可抵你五次诛身之罪”。

死后三百多年仍在庇佑后人的范仲淹,大家都很熟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正是出自他之口。

范仲淹一生坎坷,屡遭奸佞诬谤,几经贬谪。

但他为国为民之心从未改变,他刚直不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

“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被人称颂至今。

范仲淹担任地方官时,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虽然北宋朝廷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但老百姓却心如明镜,范仲淹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在他被贬的州郡,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无一不对他敬佩有加。

范仲淹这一生,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而当时的范从文,虽然名气和成就远不如祖先范仲淹,但却继承了范仲淹的精神气节。

朱元璋可能正是从范从文身上看到了范仲淹的影子。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民之心

那么,滥杀成性的朱元璋,为什么会仅仅因为范仲淹的渊源就放过范从文?

我们知道,朱元璋称帝前,出身贫苦,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农民家长大。

在元朝末年,贪官横行,朝廷腐朽式微,最苦的莫过于平民百姓。

而没读过书,文化也不高的朱元璋,就在那时受尽人间冷漠,深知民间疾苦。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朱元璋,对官员的残酷压迫,作威作福体会相当之深。

他为了生计,去讨饭、去做扛工、替人放牛,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他在最底层的社会求生挣扎,饱尝风霜冷暖,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也深刻体会到朝廷的黑暗。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导致朱元璋即便在称帝后,也和当时的士大夫之间存在天然不可弥补的裂痕。

而对于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朱元璋又会发自内心地同情怜悯。

朱元璋在位期间杀害百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痛恨仇视贪官污吏。

当时的朝廷和文人学士圈子腥风血雨,多少人因此送命也有多少贪官闻风丧胆。

朱元璋在以一己之力肃清风气,虽然方法不得当,可这也是以他的文化水平能想到和实行的最好手段。

但不管朱元璋把庙堂之上搞得如何腥风血雨,他也从未波及底层百姓。

因为朱元璋的出发点除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多的其实是想用手中的权利惠及下层贫民。

我们可以看看朱元璋留下的遗诏:“朕膺定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利于民”,表达的便是这么一个意思,他在位期间,日夜所思,便是为了对老百姓有利。

网开一面:成就一段佳话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猜测,朱元璋对清廉刚正、心怀百姓的范仲淹是敬佩尊重的。

他的朝廷和他的百姓,需要的便是这样的官吏: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核实清楚范从文的身份后,朱元璋自然心喜,面前的人竟然是自己敬仰之人的后代!

所以,范从文之前犯的违旨抗意的欺君之罪,在朱元璋眼里变成了“直言进谏,刚正不阿,有他先祖范仲淹的气魄!”

在他落魄时,可能也恨过,为什么目之所及,都是徇私枉法、横征暴敛,为什么如此民不聊生?为什么没有范仲淹这样一心为民的青天老爷?为什么像范仲淹一样的官员总是遭到打压与陷害?

在朱元璋心里,自己自然是一代明君,他不会像范仲淹那个时代的皇帝那样,识人不清,埋没英才。

所以当即让人去除范从文身上的镣铐和囚衣,赦免了范从文。

而他御笔亲题的五幅格言警句,正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赦免忠臣良将之后,有人说这是一场精心算计的作秀,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手段。

但也有人觉得这是出自于朱元璋的本心,朱元璋一生杀伐,根本不在乎刀下的亡魂是否会多上一条。

只是纯粹因为他敬佩范仲淹,所以便把人放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和范仲淹后人范从文的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治国理想:朱元璋与他的朝廷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都已经知道,朱元璋赦免范从未,与其说是看在他的先祖范仲淹的面子上,不如究其根本,朱元璋实际在渴望一个廉洁清朗的治国环境。

正是因为体会太深,正是因为深知元末朝廷的弊病,朱元璋才决心破釜沉舟,塑造出一个清明廉洁的朝廷。

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召见各地府州县官。

他对群臣说:“天下初定, 百姓财力俱困,如新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使他们安养生息。

要约己爱人,而不要睃人肥己。尔等当深戒之”(《明通鉴》)

这段话告诫百官,天下刚刚平定,老百姓财力物力都在困境之中,为官的更要在此时要体恤百姓,要为政清廉,不能动摇根本,让老百姓安养生息。

朱元璋说出这段话,可见他因为自己的出身,对遭受战乱的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清楚和同情的。

后来朱元璋还命人编著了《醒贪简要录》,为的是警醒官吏们体念民间疾苦,不得贪赃枉法。

这本《醒贪简要录》被下令颁发给所有官吏熟读。

朱元璋为这本书亲自写了序,原文是这样的:“四民之中士最贵,民最苦,最苦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要耕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或水旱虫蝗,则举家遑遑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刻剥而虐害之,甚矣而无心肝。今颁此书于中外,俾食禄者知所以体恤吾民!”(《明太祖实录》)

士农工商,士大夫这一阶层身份显贵,受人尊崇。

可农民却是最苦的,起早贪黑,辛苦耕种。

秋天收获的时候还要缴纳税收供养士大夫和官员。

要是赶上水涝旱灾,或者虫蝗灾害,更是举家上下都没了希望。

百姓生活已经足够艰苦,还要受到剥削残害实在太不应该。

所以每一个官员都应该感念百姓的难处苦处,心系百姓、体恤百姓。

这是朱元璋对官员的要求,也是朱元璋的为政思想。

他觉得民生问题的根源是朝廷的黑暗和压迫,所以他才希望建立一个清廉爱民的朝廷。

但是除了上面例举的苦口婆心一样的教导,朱元璋也施行了一系列狠厉的手段,雷厉风行,铁腕治贪,狠刹歪风邪气。

所以,朱元璋也因为过度坚决而连带错杀了不少人,给后人们留下了滥杀弑杀的印象。

结语

现在的我们,对历史上的朱元璋褒贬不一。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从贫苦布衣逆袭到天下至尊,已经足够传奇。

而他平定乱世称帝之后,仍然不忘根本,轻税薄赋、休养生息,为老百姓创立了一个太平盛世。以实际行动做到了他心中所思,心中所想。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