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唐朝难以收服河北人心 为何倾全国之力 也奈何不了藩镇

是经济、政治等原因。唐朝时的藩镇与汉朝的国中之国存在明显差异。藩镇是地方自治的,尽管节度使(或节度留后)需要朝廷的承认,但他们主要专注于维护自己的地盘。虽然有些贪心,但并不过分。周围都是实力相当的对手,而且他们还要时刻受到朝廷的监视和压制(唐朝廷设有15-20万神策军,专门用于制衡不服从中央的藩镇)。此外,藩镇的节度使职位并非世袭制,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被手下人推翻的局面。

单个藩镇的实力有限,地位不稳固,他们不敢轻易挑头,因为一旦这样做,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实际上,大多数藩镇都喜欢趁火打劫,以此赢得朝廷的好感。因此,朝廷发出的推恩令对他们并不起作用。而汉朝的情况完全不同,那里可以看作是一个国中之国。汉朝采用完全的世袭制度,世袭诸侯拥有兵权和财富。推恩令在汉朝能够成功,是因为它合理合法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兵权和财富,使继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与唐朝中央对抗的并不是地方节度使个人的意愿,而是他们麾下的一群骄兵悍将的集体意志。至于为什么各地势力固执地对抗中央,原因众多,但总结起来就是利益导向,因为与大唐中央合作不符合当地势力的利益,尤其是河朔地区。

唐朝中央的财政体系早已崩溃,严重压榨了河朔地区平民的生存空间。这一情况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当时,唐朝平定了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好的河北地区。因此,唐朝对这一地区的赋税压力最大。而且,唐朝还杀害了在当地颇受民心拥护的领袖窦建德。自此以后,河北的老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唐朝一心想榨取河北地区有钱有人的财富来供养中央财政。

同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比例远不及河北地区向唐朝中央输血。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的老百姓与唐朝中央疏远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后来安史之乱中,河北地区成为叛乱大本营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但那些受唐朝压榨的河北百姓仍然留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根本不想被唐朝中央继续剥削,于是他们寻找了新的支持者——节度使。

另外,唐朝政权衰弱,中央集权力量不再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势力得以崛起并抗衡中央。藩镇们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利用自己的地盘和军队,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势力。他们不再向中央完全服从,而是寻求自保和自利的方式。

此外,藩镇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竞争。他们之间争夺土地、资源和影响力,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与中央对抗。这种竞争和争夺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服从中央的统治。

唐朝时期的藩镇与汉朝的诸侯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动机。藩镇更多地是基于地方利益和对中央压榨的不满,而诸侯国则是基于世袭制度和对中央权威的挑战。这些因素导致了唐朝时期藩镇对抗中央的现象。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