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荆轲刺秦遭八剑反杀!到底是秦王武艺高超,还是剑术无双的他太菜

如果荆轲刺杀成功,那么历史将会发生巨大的变迁。想象一下,秦朝的统治是否会结束得更早?未来的中国历史是否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荆轲,他的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

在那个紧要的时刻,当荆轲距离秦王只有咫尺之遥时,大殿上竟然没有任何佩刀的大臣。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王嬴政竟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武艺,连续施展出八剑将荆轲反杀。这让人不禁惊叹秦王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他的武艺精湛到何等境地?

荆轲刺秦的失败,到底是因为他太无能,还是秦王的武艺过高?

矛头产生,为刺杀埋下伏笔

年轻的荆轲,不仅酷爱读书,还痴迷于击剑。他曾试图凭借出众的剑术向卫元君展现自己的能力,然而却没有得到重用。

在漫长的旅途中,荆轲来到了榆次,并邂逅了当地著名的剑客盖聂。盖聂认为荆轲的壮志虽然恢宏,但对剑术的造诣并不十分精湛。他们两人意见不合,于是荆轲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

荆轲在四方游历中最终来到了燕国,并在那里结识了他生命中的挚友高渐离和田光。高渐离擅长击筑,每当他用琴音拂动人心时,荆轲便跟着他的旋律高歌,两人很快便成为了情投意合的至交。田光对荆轲非常赏识,称赞他是一位勇猛无畏的英雄,足以担当重任。

当时,秦国以连横之策一一征服六国,王翦大将已攻克了赵国都城。由于曾与赵国共谋反秦,燕国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为了避免国破身亡,燕太子丹密谋暗杀秦王,逼迫他立下盟誓。而找到能够胜任这项神秘使命的人,成为当务之急。

太傅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他因此得到了太子的重视和礼遇。然而田光自认年事已高,力不能胜任,便推荐了荆轲作为替代。最终,为了保证计划的机密性,田光用自刎这一悲壮的方式回报了太子的深厚知遇之恩。

田光的牺牲使荆轲再无退路,不得不接受燕太子丹暗杀秦王的使命,为国家的未来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刺杀准备,获得人头及地图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接下来就是如何执行这项任务的首要事件。此时的嬴政正急切地在为寻找叛军将领樊於期的人头投入大笔金钱,而樊於期却恰好在燕国受到太子丹的庇护,避免了灾祸。荆轲向太子表明,他打算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以此来争取他的信任,实施刺杀计划。但是太子丹拒绝了杀害樊於期的提议。

于是荆轲决定亲自见樊於期,向他说明自己的秦国刺杀计划,并答应帮助樊於期报复嬴政杀害他父母宗族的深仇大恨。樊於期最终选择了自刎献头。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能让秦王相信的物品,但还需要一个完美的工具来协助完成最后的刺杀。

当时,赵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师叫徐夫人,她用心打造了一把锋利的短剑,太子丹用百两黄金将它买下,并让工人用毒药来淬炼这把武器。通过用人类来实验这个工具的锋利度,他们发现只要割破一点点皮肤,人就会立即死亡。

燕国有一个十三岁就犯下杀人案的少年,名叫秦舞阳,他被选为荆轲的助手,协助完成刺秦计划。但除了秦舞阳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两个备选人选,分别是夏扶和宋意,他们两人同样都是燕国有名的勇士。

田光之所以青睐秦舞阳,是因为在激动的时候,秦舞阳的脸色会变得苍白,而夏扶则是脸色变红,宋意则是脸色变青。相比之下,白色相对于红色和青色来说更不容易被察觉。而且秦舞阳作为燕国著名将领秦开的孙子,必然继承了名将的血性和胆魄。然而,他们却没有预料到,在极度恐惧的境况下,秦舞阳竟会瑟瑟发抖。

本应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奈何事与愿违

衣服不复返,刺杀以失败告终

启程的那一天,所有知道荆轲刺秦一事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伴着太子丹的引领,身着白衣,来到了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起乐器,荆轲开心地唱起歌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歌声表达自己决心坚定,即使未能达成使命也绝不后退的决心。

荆轲出发后,太子丹找人观察天象,希望能够看到是否有好的预兆。而在那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白虹,然而这道白虹并没有穿过太阳。

根据古人的观念,虹是臣子的象征,而太阳则代表着君主,白虹贯日被认为是臣下刺杀君上成功的预示。因此太子丹焦急万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计划是否会成功。

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后,首先去拜见了当时受到嬴政宠信的蒙嘉。蒙嘉代表他们向秦王提出:“燕国为了表达对秦国的忠诚和顺服,特意献上了燕国最肥沃的城池和樊於期的首级。”而督亢地图的进献,则意味着燕国的投降。因此嬴政非常高兴,他在咸阳宫设宴,接待了这两位来自燕国的使臣。

于是,荆轲手捧樊於期的头颅,秦舞阳带着燕国的地图,一步一步走上咸阳宫殿的台阶,正如我们预想的那样。

秦王以盛大的九宾之礼接待了两人,朝堂上坐满了文武大臣们。这对秦舞阳来说是第一次参见秦国朝堂的盛况,想到自己接下来的任务,她不禁惊讶得颤抖起来。荆轲只好借口道:“北蛮夷之人,未曾亲见过天子”,以此掩饰他的紧张情绪。

于是,荆轲亲自展开地图献给了秦王,一幅幅地图徐徐展开,揭示了真相。然而,荆轲却没有立刻拿起武器刺向秦王,而是一手扯住秦王的袖子,一手拿起武器准备刺向他。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劫持的手法。可见,荆轲最初的想法是劫持秦王,逼迫他承诺归还侵占诸侯封地,而不是直接刺杀。

尽管嬴政大惊失色,但他反应迅速,立刻挣脱荆轲的束缚,拼命逃跑。于是“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的情景出现了。

根据当时的秦国法律,大臣们在朝堂上是禁止携带武器的。虽然宫殿外有士兵把守,但没有君王的命令他们不能进入。因此,嬴政只能自救,然而在慌乱中,他身上的佩剑怎么也拔不出来。

正巧,一直为嬴政治病的夏无且也在殿上,身上带着药囊。于是他扔出药囊,荆轲为了躲避,停下了动作,给了嬴政喘息的机会。在大臣们一起高呼“王负剑”的声音中,嬴政终于拔出了自己的佩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胜负已定,荆轲拼尽全力刺向秦王,然而却被秦王轻而易举地躲开,只刺中了秦王背后的柱子。秦王惊惶不安,怒气冲天,于是连续砍了八剑,将他杀死。

荆轲知道刺杀失败了,浑身是血的他背靠柱子,叉开双腿,以最后一丝气力辱骂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此时,宫外的士兵们才反应过来大殿内发生的事情,他们急忙冲上台阶,不等荆轲罢黜完,便砍死了他。

结语

年少时的荆轲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失败,与盖聂论剑也落了败,显露出他剑术并不精湛。然而,在承担刺杀任务的秦舞阳出现了意外差错,他惊恐不安的表情,虽然被荆轲敷衍过去,但在秦王心中留下了警示。

因此,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荆轲本身剑术水平不高,他的队友秦舞阳的无能早早为秦王敲响了警钟,使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而并非秦王武艺过高造成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整个计划本身存在问题,他们并没有将刺杀秦王作为第一选择,而是天真地希望将其生擒。

若一开始便决意刺杀秦王,历史或许真的会为荆轲所改写。然而,如今既已过去,历史也无法再改变。这样的失败却引发了人们对荆轲和他背后的故事的好奇和思考。或许,若他们在刺杀策划上更加精细和周全,历史的走向真的会完全不同。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