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现在成为哪个民族?讲出来你可能不信

公元1005年,两大王朝的代表人心平气和地坐在桌边,进行一场以和平为主要目的的友好谈判。

这两个王朝,正是占据着中原大地的宋朝,以及在东亚地区占据了主导权的大辽。

一个是汉民族政权,一个是少数民族政权,按常理来判断,前者必会强于后者,汉文化具有相当显著的优越性。

可实际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始终是北宋政权的心腹大患。

双方之所以会进行和平谈判,就是因为谁也无法在军事上征服对方,只能退而求其次。

北宋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换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那个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族,如今依旧存在于中华大地。

他们现在演变为了哪一个民族?他们还能恢复昔日的荣光吗?

宋朝北伐,大辽反击

公元979年,刚刚上位不久的宋太宗赵光义突发奇想,准备干一件大事。

他从自己兄长的手里接过皇位,其做法本就饱受诟病,所以成为皇帝以后,他拼命地想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人在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作出不理智的选择,赵光义就是这样,他决定向北边发起战争,从大辽帝国的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

这是一片至关重要的土地,辽国因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才能维持经济上的长治久安。

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一块可以发展农耕种植业的土地,简直是救命的良药。

所以这片土地关系着辽国的生死存亡,他们绝对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拱手相让。

而对于北宋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同样非常重要。

这里肥沃的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够拿回来,北宋的骑兵就能在一片安稳的土地上成长。

那么未来在战场上,骑兵也不会成为制约北宋王朝军事实力的劣势。

所以这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双方都铆足了劲儿,谁也不肯退让半步,出发之前,宋太宗决定御驾亲征。

此时的他迫切需要一个功绩来证明自己,所以他绝不可能让其他将领获得这个功劳,只有在他的指挥下,北宋军队取得胜利,他才能成为天下人公认的雄主明君。

可偏偏,败笔就出现在他的身上。

在治国这一方面,他的才能确实有目共睹,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皇帝,不擅长在马背上打天下,只擅长坐在宝殿之上,与众多士大夫共谈国事。

来到战场,他并不能感觉到游刃有余,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北宋军队还因为他的错误指挥,吃了不少亏。

哪怕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折损比例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料,人们也没有打过退堂鼓,因为对他们而言,这场战争一定会胜利。

北宋军队多达30万人,对面的辽国军队却只有3万人,足足十倍的差距,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在一场事关双方地位的重要战斗中,赵光义再一次剑走偏锋,选择亲自坐镇。

他手底下的将领都在劝他,请皇帝无论如何不要亲自到达前线。

大家嘴巴里说着保重龙体,可实际上却嫌弃赵光义是个累赘,外行指挥内行,这是最让人无奈的事情。

他如果想要掌握指挥权,那就意味着真正身经百战的将领完全没有发挥空间,这场战争,便没有办法打下去。

明眼人都看得出大臣对皇帝的嫌弃,只有皇帝本人看不出来,他实在太过固执,坚持要来到战场之上。

对面的辽国军队看到他的身影,简直是大喜过望。

他们都知道,这位北宋皇帝虽然具有一定的才华,但是在军事上就是个十足的草包。

只要能做到擒贼先擒王,那哪怕双方有十倍的兵力之差,辽国人也能拿下胜利的果实。

之后的战斗中,辽国军队按照先前的计划,朝着宋太宗猛冲过来。

赵光义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会成为一个活靶子,前面层层叠叠的士兵,也没能阻挡悍不畏死的辽国人。

他可不想死在这里,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皇位,绝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从世界上消失,两军交战,谁不想死谁先死,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所以当赵光义感到巨大的危险时,他毫不犹豫拔腿就跑,完全不顾身后士兵的看法。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方军队的主帅临阵脱逃,整个军队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军心涣散,战斗力无法凝聚,这也是最直接的结果。

原本30万人的铜墙铁壁,被辽国的3万人长驱直入,战争最后的结果,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接下来二十多年里,双方还爆发过多次激烈地争斗,但是北宋无法征服辽国,辽国也无法远距离进攻北宋。

两者对峙,场面一度僵持。以军事战争来解决国家冲突,恐怕并不可取。

正因如此,才会有1005年的澶渊之盟的发生。

这次盟约,对北宋王朝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他们虽然换得了和平,可是每年却需要向大辽进贡金银财宝,可谓是颜面尽失。

一手创建了大辽,在东亚横行霸道的契丹族,更是让北宋头疼不已。

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契丹在北宋面前展现的态度就是:“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任用汉人,民族崛起

在战场上展现出强悍实力的契丹族,多年前也只是个在我国东北地区绞尽脑汁生存的民族。

这里的自然资源并不丰沛,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争夺的方式换取生存资源。

好在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农业发展方式,不管是游牧还是农耕,都能给他们提供稳定的生产成果。

只是,这群少数民族民众的社会文明相对落后,他们只能以民族自称,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稳定且统一的政权体系。

但比起纯粹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性。

游牧民族常常辗转迁徙,哪里的水草最为鲜美,哪里的牛羊最为肥硕,他们就会定居在那里。

居无定所,辗转漂泊,往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稳定性大大降低,所以游牧民族很难与中原的农耕民族抗衡,他们无法获得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

契丹族不同,在地农耕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游牧要让他们在农闲时分有了填补式的经济发展,所以他们的发展基础,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牢靠。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又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中原地区局势不稳,许多文人在政治体系之中找不到用武之地,反而深受威胁,他们便选择脱离中原,从四面八方选择新的生存之路。

那些来到东北地区的中原人,自然会受到契丹族的招揽。

当时这个民族的首领名叫耶律阿保机,他是一位相当英明的君主,也是时常出现在中国人历史资料中的大人物。

他认为,人才是建立稳固政权的基础和前提,他也想过在本民族内部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因为先天条件不足,他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这群突然到来的汉人,正好满足了他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任用的需求。

他对这些汉人委以重任,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到政权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其中一个人告诉他,要想建设一个国家,首先需要建设一座城市,当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时,这个国家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耶律阿保机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了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也感受到了汉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他之后的执政生涯中,他一直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汉文化。

与他十分相似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君主,他同样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所以他在本民族内部提倡与汉人通婚,希望每一位鲜卑族民众能够改汉姓,号召大家接受汉民族的文化教育,从而将先进的发展成果化为己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让鲜卑族成为了当时鼎鼎大名的少数民族。

而现在耶律阿保机的所作所为,又让契丹族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且在之后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

耶律阿保机去世以后,耶律德光又带领契丹族继续前进。

他认为,仅仅依靠中原地区的人才优势,他们只能暂时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如果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缘优势,那么终有一日,契丹族也会日薄西山。

所以占领土地,发展地缘,形成文化认同,这才是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燕云十六州,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落入契丹族手中,有了这片土地,他们就能盘踞在北方,拥有与南方的中原政权抗衡的资本。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奠定良好的基础,辽国或许没有与宋朝早期军队的一战之力,后来的澶渊之盟不会出现,整个历史格局也将得到改写。

民族变迁,至今存在

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契丹族,如今变成什么模样了呢?

当年大辽和北宋签订了盟约,两者同生共死,但是北宋却联合金人,对大辽倒戈相向,致使一个浩大的政权从政治版图上消失。

大辽虽然亡了国,但契丹族却并没有就此消失,南宋王朝建立时,蒙古族逐渐崛起和壮大时,他们都依然存在。

只不过由于国家政权体系完全破裂,契丹族的生存空间也被无限挤压,他们被赶出了原有的生存领地,一部分人仓皇向着西北地区跑去。

那片土地,正好对应着今天中国地图上的新疆地区。

刚刚来到这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先前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所以大部分契丹族人无法适应,因为水土不服而丢掉性命的人大有人在。

但人类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一种生物,为了能够在这里生存和繁衍,人们总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尽最大可能融入社会,融入环境。

所以久而久之,西北地区也成为了他们扎根的一个地方,时至今日,过去那些契丹族的后代依然存在。

我国的少数民族本来就有着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点,杂居在新疆地区的契丹族人,他们并未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体系。

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的祖上的历史文化有着一定了解,他们也保留着部分传统和原始的社会习俗。

除了新疆地区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也有一群契丹族后人存在。

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契丹族血统携带者,在多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血统本身也有着融合的特征。

尤其是在接受汉族文化熏陶时,部分人也对汉民族产生了文化认同。

他们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名叫达斡尔族。

这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社会习俗和文化传承,带着一定的契丹族的色彩。

有社会学家曾经深入他们聚居的村落,采访当地生活的民众。

一个年轻人说:“虽然距离过去的发展历史已经非常遥远,但是大部分人家中都有记载,记录我们祖先的故事,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来历。我们知道自己的文化传承,也知道维系自己民族情感的东西。”

不忘根,不忘本,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的事情。

不管你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后代,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都应当尽量了解,尽量清晰。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交流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都有其传承的价值,今天我们的民族政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才符合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期待。

在祖国这片丰富多彩的花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个民族才能共同谱写属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华章。

结语:

契丹族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民族从诞生,崛起,盛大再到衰落的全过程。

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冲突和争斗无可避免,互相交流和借鉴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互通有无,彼此汲取营养,这也是民族历史的发展规律。

而过去的民族,如今依旧存在,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和记忆的传承。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